“中式”在设计中是怎样出现的?
关于这种问题或者类似问题在相关书籍资料中已经屡见不鲜,几乎所有的设计从业者和专业学生都对设计中过于“多”和“乱”的“中式”符号举了枪。所以,由此可知大家对充斥着过多的中式符号而导致偏离设计主题的设计非常讨厌。所以一大部分人开始把中式的定义引向“少即是多”的方向。
由现在已经做成的许多中式设计案例我们可以得知,设计中视觉化的东西越少,仿佛更能得到中式拥护者的肯定。那是不是中式符号太多几近滥觞的设计就不是中式设计了呢?最起码我们不能否认它有中式的东西在里边。
所以,中式这个概念始终是以“符号”的形式存活于设计中的。“符号”可以是文化的具体化,比如佛文化——佛首,江南园林——太湖石,古典诗词——书法挂画,先秦文化——玉与青铜,陶瓷文化——五大名窑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几乎所有人的设计思路,即中式的具体符号化。这种“中式”给人的第一感觉多是配饰和装饰占据设计的主导地位,所以多且满的感觉不必多说。
此外还有一种思路,“符号”也是文化的抽象化,比如帝制文化——对称——集权与抗争,对应了设计中的对称手法,恢弘大气。儒家文化——社会哲学——礼制——秩序与层次,对应了设计手法的有序,规律和层次分明。道家文化——生命哲学——自由——无序与自然,对应了设计手法的非对称,强调设计的随意性和自然性。禅宗文化——人生哲学——寂静——坐定与内省,对应了“少即是多”这种少欲理性的设计手法等等。这种“中式”的设计手法往往不着痕迹,却使人在视觉体验和空间体验上强烈的感受到了设计师在“中式”这一概念上的用心和耐心。
所以综述以上两点,红中红中式设计机构认为,“中式”这一概念经由抽象文化的具象化(视觉的)和抽象文化的再度抽象化(哲学和心理的)两种方式呈现出来。
(红中红设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